以往
黎志文紙上作品 1976-2021
台北99藝術中心2024年1月6日 - 2月24日 黎志文為開拓臺灣現代石雕藝術重要代表藝術家。1949年生於香港,大學時選擇就讀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後至義大利著名的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Carrara)石礦區亨魯 (Henraux)石雕工作室學習雕刻,在工作室見習期間使黎志文有機會接觸到如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野口勇(Isamu Noguchi)、彼得˙卡耶拿(Pietro Cascella)等國際著名的藝... 继续寓意所在 王仁傑、黎志文對話展
台北中山北美接待中心2023年8月3日 - 2024年4月30日 美山林建設在台北首波住宅建案「中山北美」,在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成立接待中心,由忠泰房屋擔綱行銷企劃,並邀請多納藝術針對樣品屋展示中心策劃視覺藝術展覽。多納藝術經營藝術經紀與顧問服務多年,服務對象涵蓋企業機構,今年首次與建案合作,邀請台灣兩位重量級藝術家為建案公開舉辦特展,展出共八件精彩作品,且兩位藝術家與北美館皆有深厚淵源,與建案名稱「中山北美」相得益彰。 黎志文(1949年出生於香港) 1973... 继续低鳴的山水:再進入繪畫
臺南市美術館2023年5月2日 - 8月27日 黎志文參展「低鳴的山水:再進入繪畫」 2023.05.02 — 08.27 地點 | 臺南市美術館 2 館 展覽室 K 至 M 是否有一種繪畫可以接近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無伴奏組曲(unaccompanied suites),一個人、一個聲部、不需伴奏,在同一個旋律蘊含著各聲部與和聲,創造精彩的對位;又或是比擬賦格: 那些生活中在意的情緒、思緒、感觸,在... 继续澄懷味象
台灣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22年9月16日 - 11月16日 「澄懷味象」出自中國南朝畫家宗炳,意指以淡泊空明的心境審美自然物像。黎志文喜愛老莊思想箇中之趣味,將造字法中的象形、會意等手段介入雕塑創作。 黎志文利用原生或自然的力量對材料進行造型,以「山水」為核心命題,蘊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哲學。展出的該系列作品以一種抽象和寫意風格表現山水之美。 继续黎志文 紙上作品展|日常偶然
台中市ZASSO草也2022年7月23日 - 9月4日 开幕:7、23下午后二点 策划:ZASSO草也、朴石艺术 漫步于国美美术馆雕塑公园的早晨里,第一次有意识的遇见艺术家黎志文的作品。一件名为《春天》的石雕自草地向上生长然后展开,今年却又无违和地坪存在于地景。 春天,透过朴石艺术得以接触到黎志文 的 平面作品与雕塑模型,着实感动之际,也期待能视野展览策划,更进一步的同大众一起认识这位台湾现代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以及其充满人文意涵与自然关怀的创作理念。 ... 继续黎志文雕塑個展
台北市彩雲藝術空間2022年5月3日 - 7月22日 石雕對我而言就好像一個認識了幾輩子的老朋友,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十八歲就讀藝專時,第一次接觸石雕就無可自拔地愛上它,更成為一生的志業。或許石頭肌理的粗曠與我不拘小節的個性有些相應;也或許因為我信仰自然打從心底尊敬這個媒材,我總認為它不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可以說是時間與歷史的見證者。能在石頭上創作,彷彿承載在橫亙時空的文明之上,將情感和理念透過雙手的過程挖掘出媒材內在的生命力。 文字,不只是一個民族... 继续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年8月14日 - 10月17日 香港藝術家黎志文榮幸參展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展「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也是其1979年海外現地製作的實驗性作品「在船上」四十餘年後首次展出。展覽由資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共邀請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約87組93件作品。這是國美館繼春季推出臺灣百年藝術史大展三部曲之後,接續透過大型展覽探討臺灣在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 國美... 继续黎志文個展
關渡美術館 2021年7月16日 - 10月17日 80年代以前,台湾的创作主要以纪念铜、木雕神像、动物泥塑为主,写实雕塑。实际上,原创艺术雕塑思想大量传播到台湾,与世界接轨的趋势逐渐形成,再加上欧美回国艺术家将现代观念引领台湾,他们以创新的形式之余,也尝试将东方意识理论与土地、生活雕塑融合,最终发展出台湾80年代的东方以情怀的抽象雕塑为特色的雕塑。在这批艺术品哲学中拍卖中,黎志文具有相当的标志性。这位出生于香港,曾在台湾求学、在欧美生活、创作的艺... 继续白房子的风景
魏畫廊2020年9月9日 - 12月2日 展览「放轻松哟!」围绕着艺术家命名为「放轻松」的三套装置展开,分别把水滴状大理石雕塑与桌、椅、长凳结合,将他的精神与艺术成果带回故乡。魏划廊希望通过策划这次展览,进行由平面到立体、由室外到室内的跨维度展现,与贯穿其中的东方精神及自然意象达成一派和谐之景。让大家回归人之根本,凝视静止水滴的艺术装置,去体会「心平则美」的人生态度:在天地物我之间,放松心情,共渡不确定的境遇。
他始终遵循中国传统造字原则中的「象形」和「会意」理念,从中汲取古人智慧,再延伸至当今社会个体的人生观、自然观,以及其间的关系。从佛教造像艺术中,艺术家也深感东方独有的细腻与美感,并通过创作「之间」、「山水」等系列作品将其转化成超越文化的普世价值。黎志文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是善用地球的任何一份资源,石头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古文明留下的遗迹;创作不是浪费,是珍惜自然资源的一种方式:通过使用石头、废弃钢铁、绳子、米等材料,与大自然取得平衡。
国际雕塑家黎志文,1949年在香港出生,而后立业于台湾。黎志文是两岸三地艺术界中屈指可数的,仍然坚持做石雕的雕塑家。早年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科毕业后,黎志文在义大利、美国及荷兰等地学习和游历。在义大利亨鲁 (Henraux) 工作室石雕创作期间,他并有机会与亨利·摩尔、野口勇和皮埃特罗·卡塞拉等着名雕塑家交流切磋技艺。1984年受邀回台湾台北艺术大学,任教于美术系三十馀年,1989年于台南市主持台湾首届国际石雕创作营,期间更是推动了台湾的公共艺术立法。黎志文受到全球艺术界的广泛认可,并被荷兰国家 BKR 视觉艺术机构、美国怀俄明大学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台湾美术馆、日本原美术馆等世界各大知名艺术机构收藏。 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