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
黎志文紙上作品 1976-2021
台北99藝術中心 6 Jan - 24 Feb 2024 黎志文為開拓臺灣現代石雕藝術重要代表藝術家。1949年生於香港,大學時選擇就讀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後至義大利著名的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Carrara)石礦區亨魯 (Henraux)石雕工作室學習雕刻,在工作室見習期間使黎志文有機會接觸到如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野口勇(Isamu Noguchi)、彼得˙卡耶拿(Pietro Cascella)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經歷四年學藝生涯,獲美國雕塑家羅伯˙魯辛(Robert Russin)研究獎學金至美國懷俄明州攻讀碩士,並於1980年取得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後遠赴荷蘭遊學,於1982年取得荷蘭職業藝術家資格,正式展開專職藝術家生涯。 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於關渡創校,1984年邀請黎志文回臺任教於美術系,成為臺灣現代雕刻學院系統第一代的教學開拓者,至2016年退休,超過三十年時間奉獻於教授石雕藝術。同時黎志文也以臺灣為創作基地,其雕刻創作產量豐且質量高,受到國際藝術界的廣泛認可,包括荷蘭國家BKR視覺藝術機構、美國懷俄明大學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原美術館、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韓國首爾市政府、中國上海雕塑公園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在國內,更是臺灣公共藝術界的先鋒,可謂華人雕塑界中的指標人物。 除作雕塑之外,我也常作平面作品,去記錄下最新鮮的構想。為免此感覺和想法消逝,因此是快速地去完成,且是不精細、粗獷的,此正是我作平面作品最原始的想法吧。 平面作品大致可分為繪畫和草圖二類。早年觀看龍門石窟中的石刻碑文拓片,感到其筆畫行間非常具 有雕塑造型的空間感,蒼勁古崛、直率大方,應是當時佛像雕刻師所作,特別地吸引我。我進而採簡單抽象的象形甲骨文,用黑壓克力顏料加上墨汁塗在厚紙上,再用磨石等工具在黑線上用力削磨,去 仿其碑拓效果,總有一種雕刻效果。此類繪畫作品呈現一種厚重堅實,粗獷直接如同石雕,有時我也稱之為「紙上雕刻」。 另外,英國理查‧龍(Richard Long)的《A Line Made by Walking》(1967)和美國勞勃‧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1953) 兩作品,也提醒此類紙上削磨黑白作品,再悟老莊之「道可道,非常道」和「無用之用」的精神價值。 從在義大利作雕塑時開始,我便習慣用石膏或陶土做些小模型來研究或參考,除此之外最方便的便是 作草圖,來捕捉一剎那的構想並記錄下來,有如日記一般,寫下我不同時期的構想。 小小的草圖雖是簡單初念,但卻是很珍貴的,這些可以幫助我延伸出很多不同的構想,羽化成日後的 雕塑作品。模型草圖對我而言等同成品一樣,然而模型草圖等會給我多一份先發的興奮衝動。 - 黎志文《紙跡》 此次個展的主題為「黎志文紙上作品 1976~2021年」,同時也是99°藝術中心113年度的第一檔藝術展覽。本次共展出36件黎老師紙本平面繪畫作品,展覽將展出老師1976年至2021年間的平面創作,展現他在平面創作上對東方美學境界裡追索之核心。 展演名稱:黎志文紙上作品-1976-2021年 展覽日期:2024/01/06~2024/02/24 (每周二~六 11:00~18:30) 開幕茶會:2024/01/13 14:00 藝術座談 : 2024/01/13 15:00 與談人-陳貺怡 (國立臺灣美術館 館長) 展出地點:S7美術館G&L樓 Read more -
寓意所在 王仁傑、黎志文對話展
台北中山北美接待中心 3 Aug 2023 - 30 Apr 2024 美山林建設在台北首波住宅建案「中山北美」,在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成立接待中心,由忠泰房屋擔綱行銷企劃,並邀請多納藝術針對樣品屋展示中心策劃視覺藝術展覽。多納藝術經營藝術經紀與顧問服務多年,服務對象涵蓋企業機構,今年首次與建案合作,邀請台灣兩位重量級藝術家為建案公開舉辦特展,展出共八件精彩作品,且兩位藝術家與北美館皆有深厚淵源,與建案名稱「中山北美」相得益彰。 黎志文(1949年出生於香港) 1973台灣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後,赴義大利與國際著名藝術家,如亨利·摩爾( Henry Moore )、野口勇( Isamu Noguchi )及彼得·卡耶拿( PietroCascella) 等人共同從事石雕創作。歷經香港、義大利、美國、荷蘭再回到亞洲,豐富的閱歷與吸收多元思潮的審美觀,型塑出富含傳統文化內涵的當代雕塑創作。黎志文的雕塑從傳統文化出發,將東方元素轉化為當代藝術語彙。並將六書法則中的象形與會意,延伸至對自然、宇宙與生命的關係探討。在純粹的造形美感之下,蘊含圓滿、和諧與中庸之道的東方哲學。展出作品「之間」遵循中國傳統造字原則中的「象形」和「會意」理念,從中汲取古人智慧,再延伸至當今社會個體的人生觀、自然觀,以及其間的關係。雕塑中的起伏、流動、環繞,給人無窮的想像。 王仁傑(1962年出生於台灣)1986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身為「台北畫派」一員,在八零年代,以新生代藝術家的視野,積極發揚新觀念藝術理念。1990年赴法國旅居,雙重文化經驗的激盪下重組東西方藝術語言,返台後以抽象風格繪畫著稱,擁有多項國內外建案收藏紀錄。「言說外象,虛靜於心,青山若是,色可坐望。」王仁傑的抽象繪畫,讓生活回歸到山水意境。豐富靈動的色彩之中,蘊藏無限的空間與靜謐的詩意,引人進入虛實交疊的藝術世界。此次展出「摺疊間」四聯幅山水畫作,以整體色調一致的方式呈現,使觀者感受到畫面的和諧統一,呈現壯闊高山在左右延伸的連貫感。引導觀者體驗時間的多維度和多層次性,啟發觀者重新想像和詮釋自然景觀與空間。 Read more -
The Subtle Resonance of Shanshui: Re-immersing in Painting
Tainan Art Museum 2 May - 27 Aug 2023 Lai Chi Man featured in the exhibition “The Subtle Resonance of Shanshui: Re-immersing in Painting ” 2023.05.02 — 08.27 Address | Exhibition Hall K to M, Tainan Art Museum Is there any type of painting that can come near to Johan Sebastian Bach's Cello Suites, with only one unaccompanied individual,... Read more -
Clear The Mind To Savor The Image
台灣高雄正修科技大學 16 Sep - 16 Nov 2022 「Clear the mind to savor the image」comes from Zong Bing, a Chinese painter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It refers to admir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natural image with an empty and clear state of mind. Fond of the interest of Taoism philosophy, Lai Chi Man intervenes in the creation of... Read more
-
黎志文 紙上作品展|日常偶然
台中市ZASSO草也 23 Jul - 4 Sep 2022 开幕:7、23下午后二点 策划:ZASSO草也、朴石艺术 漫步于国美美术馆雕塑公园的早晨里,第一次有意识的遇见艺术家黎志文的作品。一件名为《春天》的石雕自草地向上生长然后展开,今年却又无违和地坪存在于地景。 春天,透过朴石艺术得以接触到黎志文 的 平面作品与雕塑模型,着实感动之际,也期待能视野展览策划,更进一步的同大众一起认识这位台湾现代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以及其充满人文意涵与自然关怀的创作理念。 将于7月23日展开,这也是ZASSO在空间整理后的首次对外开放。当日下午后二点同时开展,欢迎前来与艺术家交流。 敬邀林临 ZASSO草也台中市西区五权西六街72号 周二。 - 太阳。上午 11 点至晚上 8 点 周一休息 Read more -
黎志文雕塑個展
台北市彩雲藝術空間 3 May - 22 Jul 2022 石雕對我而言就好像一個認識了幾輩子的老朋友,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十八歲就讀藝專時,第一次接觸石雕就無可自拔地愛上它,更成為一生的志業。或許石頭肌理的粗曠與我不拘小節的個性有些相應;也或許因為我信仰自然打從心底尊敬這個媒材,我總認為它不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可以說是時間與歷史的見證者。能在石頭上創作,彷彿承載在橫亙時空的文明之上,將情感和理念透過雙手的過程挖掘出媒材內在的生命力。 文字,不只是一個民族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象徵和紀錄。六書中「象形」「會意」等漢字的構造系統理論,更成為我一生不斷追尋思考及鑽研創作的造型及符號。以虛實、形色、天然與人工的對比等等手法,及「象形」的概念遊走於具象與抽象間,並在「會意」形體結構的基礎下衍伸,碰撞出包括天地、上下、方圓、個人生命與環境宇宙等形而上的哲學關係。這樣的精神不僅陪伴我將近五十年的創作生涯,更是融入在每一件作品中。 同樣的主題在不同的年代,會使藝術家創作出不同造型的作品,而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場域展出,也會激發出觀眾不同的思考。這次在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彩雲藝術空間的雕塑個展,我挑選了「之間」、「山水」、「凹凸」等系列以及其他近年創作的作品,就是期待藉由大型辦公大樓這樣特殊的空間,能用屬於我個人文化背景的東方哲學語彙,與不同族群的觀眾產生對話,思考自身與環境,工作與生活的同時,激發出更多的火花及找到屬於我們的文化認同感。 Read more -
Places of Being - Space and Materiality for Taiwan's Avant-Garde Art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14 Aug - 17 Oct 2021 香港藝術家黎志文榮幸參展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展「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也是其1979年海外現地製作的實驗性作品「在船上」四十餘年後首次展出。展覽由資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共邀請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約87組93件作品。這是國美館繼春季推出臺灣百年藝術史大展三部曲之後,接續透過大型展覽探討臺灣在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本次展覽是臺灣藝術史上很重要的展覽,展出的41位藝術家都是菁英中的菁英,作品都是精典中的精典,作品可說是「神、妙、絕」。41位參展藝術家,包含臺灣從八〇年代到現在,引領前衛藝術發展、影響臺灣現當代創作風貌的創作者。 「所在」代表著我們現在的此時此地,我們文化立足的所在,藝術所在的空間與時間,展覽內容複合多元,跨越40年的藝術旅程,十分精采,是臺灣藝術史非常重要的展覽,呈現「萬物皆為我(藝術家)所用,大小皆由之,逍遙任我(藝術家)行」的藝術精神。本展可說是一種美學與哲學的呈現,一種創新與膽識的勇氣,一種前衛及實驗的魄力,一種多元媒材的運用與脈絡,更是一種傳承與展望的精神。 藉由回顧80-90年代的藝術事件和創作作品,再衍伸到2000年以後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由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跨越不同類別及時代的多元演繹,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做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探討藝術家所置身的多重語境,並如何藉由考察此一摸索與突破的方向走出跨域實踐的當代路徑。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以「空間」及「物性」兩個關鍵概念探索1980年以來的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1980年代的「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藝術家們跳脫框架的限制,多元嘗試各種材料與表現形式,大膽創新實驗媒材和空間的多種內涵與形式,也更關注創作物和空間、環境的關係,以及創作者概念與物體和身體行動作為媒介的藝術實踐。80年代之後,藝術創作環境亦有極大的改變。歸國的旅外及留學藝術家帶回的想法,及國內相繼成立的三大美術館及地方文化中心推動藝術家創新的能量,將媒材的多元性、空間的條件、重新界定的物質觀念帶入創作及美學意識中,將藝術形式從架上及台座上徹底解放,走向更自由奔放的創新改變。 Read more -
黎志文個展
關渡美術館 16 Jul - 17 Oct 2021 80年代以前,台湾的创作主要以纪念铜、木雕神像、动物泥塑为主,写实雕塑。实际上,原创艺术雕塑思想大量传播到台湾,与世界接轨的趋势逐渐形成,再加上欧美回国艺术家将现代观念引领台湾,他们以创新的形式之余,也尝试将东方意识理论与土地、生活雕塑融合,最终发展出台湾80年代的东方以情怀的抽象雕塑为特色的雕塑。在这批艺术品哲学中拍卖中,黎志文具有相当的标志性。这位出生于香港,曾在台湾求学、在欧美生活、创作的艺术家拥有东方涵养,也熟悉艺术的表现形式,因此他在西方创作者黎志文曾表示自己喜欢将两种差异性安排在一起产生新的观念和形象,矛盾关系因此在东方语言中使用时产生了张力,例如:「有无」、「同异」、 「,当观者在自然肌理与人进行雕凿来回观看、抚触时,两者的「关系」既是黎志文作品中的刚与柔、个体与现实、自然与人等内涵都可以直至延伸生活在这一系列的现代关系中,讲述了黎志文的雕塑,这些古老的东方智慧掌握了现代的捕鱼方式汉堡生活空间。文/郑惠文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