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現與呈現之間

    藝術的雙元性是中國造型藝術語言的特色,也是黎志文汲汲然在中國原型裡找到的符號,這種在造型藝術乃至於文學上常用的互補或對峙的雙元性,決不是哲學本體論中的陰陽二極論。藝術的雙元性可能是凹凸、明晦、虛實、粗細等一系列在質地、感覺上的排比;也可能是某些抽象概念上的關聯詞,如動與靜、雅與俗、上與下、高與低等;是理念透過感性形象而表現的本質意蘊,也是藝術形是藉以提高其表現性的一種架構模式。

    黎志文的石雕,常圍繞著形象和意念的矛盾性及其相互抵制性而發展。「上下」、「凸點」、「繩子與凸出」、「繩子與石頭」都是由這個概念發展出來的一系列作品。「上下」便是一個這樣自地下蹦出來的怪物,「下」端突起的部份呈現出的無數小刻面。

    作者在忠於他的材料的同時,也背叛了他的材料,「上下」中沈重顢頇的 「下」與圓潤光滑的「上」,「凸點」中横向波浪的韻律和縱切石質粗糙的剖面,是一體的兩面;而細長的、顆粒的黑豆和橢圓的、潤滑的白玉「黑豆與石頭」,絞扭而有展延性的麻繩和光潤而堅硬的大理石「繩子與石頭」則是二體的對峙。

     

    — 摘自  李明明 前中央大學創辦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表現與呈現之間〉

  • 空间的张力

    一些題名為「之間」(Between)的作品,最能用來簡單說明黎志文對空閰裡南與面間張力轉移的敏感力:或飽滿或舒泰的有機圓渾造型,恆常地在不同部位上被鋒利地削出一道V形溝槽,很命人想起義大利畫家封塔納 (Lucio Fontana) 用剃刀在畫布上割劃出來的優雅弧線,手術刀般劃過的準確、清澄破壞變動,為秦所熟習的事物賦予新的意義,有若種子死了正擬裂出新的植物小芽,又似虛闕了自身的一部份準備接受自身以外的事物:這些鋒利切面為黎志文所帶來的,必定是如布朗庫西削去有機造型一角,或是黑普奥絲於石上穿洞時所獲的強烈喜悦,「有無」、「動靜」、「生死」的相反相成概念本非國人所獨有。

     

    —黃瀚荻 畫家及藝評家

  • 「關係」的思維

    黎志文的作品,任誰都會察覺的是,經常都是兩種手法並行。其中之一,是利用單一素材,並從其中導引出生命的變化與生長樣相的手法;另一類則是經由兩種性質相異的事物之組合,激起觀念性或記號論的衝擊之手法。黎志文週期性地往返於兩者之間,經由往返與融合,深化了他的雕刻藝術之整體。此相對性的手法終能並存,並在其背景附加某種意義,因此貫穿黎作品根源的主題,除了「間」的思考之外,並無他物。因為如能立足於「關係」的思維方式,事物所呈顯的就不會是固定的實體,而是經常從某種狀態移行至不同的狀態,不斷變化,具有生命力的統一體。

     

     — 摘自  峰村敏明〈黎志文沉靜的前進〉

  • 夢 主體

    以道家有無相生的形上學為理念,最初發展出詩意造型,而後又發展出山水造型,突顯大地的自由自在。從雕塑到非雕塑的思維探索,也讓黎志文的作品具有地景藝術的精神。近年的創作中,一件作品結合了許多現成物,每一件現成物都有自己原來作者的主體性,而當他將它們聚集起來,似乎也象徵著這片大地聚集了各種不同的主體性。簡單說,大地是所有不同出身的主體的歸宿。  

     

    ──摘自 廖仁義〈大地歸人──黎志文的地景雕塑〉

  • 素描與雕塑

    黎志文的素描正是一連串雕塑創作的預想圖。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必須緊扣雕塑意念來觀看:透過平面來表達的形式內容是什麼?我曾經為文解讀他的素描作品,是一種空間概念的辯證,說明「素描中的黑圓──空間圖形被反轉為實體」。因為在平面視覺中,「觀念辯證一旦延用到空間表現時,意念上的反轉似乎不可避免。因為空間構形並無實體可以挪用,虛實反覆成為可行的思考方向。」

    黎志文的素描是一種空間意象的反照。雕塑裡的實體、虛空,以抽象繪畫的語言反轉,形成與實物對照的樣貌,化實為虛、凝虛以實,用黑白構圖演繹這種變化。

     

    — 摘自 江衍籌〈空間意象的反照〉